家长们,拼娃的正确姿势是这样的

家长们,拼娃的正确姿势是这样的

作者: 小声比比的饭爷

来源:炒股拌饭(ID:fansboss1)

01

以前认识一位老母亲,住在离省城150公里的三线小城。每周六早上6点,准时带着孩子坐高铁去省城,让艺校的名师指点孩子弹钢琴。孩子五岁到八岁,三年时间,风雨无阻,可三年以后的成果让她略感疑惑,虽然还算成调吧,但是怎么也登不了大雅之堂,有心放弃吧,三年的时间从没过一个完整周末,二十多万的学费,再加上精力的消耗,沉没成本实在太大。再说了,万一孩子有天赋呢,自己不是成了孩子成为下一个郎朗的绊脚石。

在东亚这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里,成功的定义相对单一,好好学习,进入牛逼公司,晋升,混出头,成了唯一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中产都在担心自己的阶级坠落,在社会舆论的鼓吹下,报班成了他们抵御焦虑的重要手段,兴趣班,培优班,提高班,先报了再说,万一管用呢,不能耽误了孩子。

结果通常是,人民币割了一茬又一茬,孩子到最后依然没有什么起色。

中产焦虑的角度实在太清奇了,从过往的历史看,除去刚刚社会大变革以后,机会比较多的时点,教育可以算一个重要提升因素。到了稳态社会,孩子未来走的怎么样,最关键的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天赋,一个是家庭背景。

BBC有部纪录片叫《人生七年》,一共拍了56年,讲的是不同阶层孩子的成长历程,每隔七年,这些孩子都会被回访,工作人员用视频记录下他们每个时段的生活状态,在稳态社会,多数孩子都没有实现阶级的跨越,片头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极深:

让我带一个孩子到7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

人类社会优秀的人普遍都具有几个特征:精力旺盛,智商出众,勤奋异常,有野心,责任心强——如果你研究过这些特征,会发觉,这些特质很大程度上是天赋,少部分是后天养成的习惯,教育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看起来相同的孩子,从小就展现了完全不同的特质,即使同一个家庭,同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特征,未来的成就都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完全是天赋差异。可以说,天赋决定了很多人的未来,必须承认天赋的差异,才能正确认识孩子间的差异。

老母亲连续三年带着孩子周末无休的学钢琴有错么?没错。一点成绩没出该怪孩子么?不,他只是不擅长而已,大多数人只有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时候,才会有成就感和愉悦感,才能坚持下来。

天赋多数来自遗传,另外一半,大概来自突变吧。小时候常听到的故事是,巷子口卖菜的贩子有5个孩子,读书环境也不好,也没人管,居然有个考到北大了,这就是突变。

天赋异禀的人成功的几率就是这么大,就像你再努力练习短跑,也跑不过天天在家睡大觉的牙买加名将博尔特。

高中时候读了一个重点,毕业很多年的一次师生聚会上,以前的班主任感慨:

现在学校成绩不行了,因为招的学生,远不如你们那会,生源不行了,好学生从来不是教出来的。

北京也有类似的故事,程序员爸妈买的房子,硬生生被孩子们考成了学区房。

除去天赋,家庭背景占了另外一大半因素。毕竟人群中天赋异禀的只占了5%,剩下95%里面,90%是资质差不多的孩子,剩下的5%特别的差。抛开特别差的,这90%资质一般的孩子未来成就的决定因素取决于很多天赋以外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对这群资质差不多的孩子来说,很多比拼,与其说是拼孩子的天赋,不如说是拼家长的能力,想逆天改变孩子的天赋?不如先试试改变自己更靠谱一点。

很多人喜欢说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可孩子的起跑线不是读书,是你自己啊。

通过孩子改变孩子命运的机会如此之小,几乎可以忽略,日本是个明显的例子。

“日本经济好的那些年,中产也热衷于各种培训辅导拼娃,不亚于海淀,后来经济式微,这些孩子长大就业多数也不如自己爸妈。人的事业发展很大概率还是要靠行业和时代,个人能左右的波动非常有限。不过总不能放弃抵抗,横向跟同类比高低还是可以,对时代基本只能螳臂挡车了。”

其实除去5%的天生牛娃,大部分资质普通孩子的出路,拼的是家长们自己在高级打工者中占据优势地位的能力,未来子女的出路,就业水平的直接决定者是你自己,你的占坑能力越强,社会关系越广,孩子的出路就越好。

很多人从饥寒交迫稀里糊涂的跟着社会前进大潮突然变成了中产,总怕有一天忽然会失去,尤其是人到中年,自认为有文化有思想的中产,莫名其妙跟着焦虑,却把方向搞错了,上半夜追火车下半夜找厕所。

如果一件事,你在社会阶层没有完全固化的今天都做不到,指望不是牛娃的孩子在教育军备竞赛以后做到,你觉得可能性有多大?

就像逼死资质平庸的你,也不可能靠工资买的起北京3000万的大平层一样,逼死自己的娃,同样也不可能通过大家都在拼的同质化教育,变成人中龙凤。

公主之所以是公主,是因为她爹是皇帝,不是因为公主有多努力。

02

教育本身是一项投资,在你没有钱多到可以随便挥霍的情况下,所有的投资都是要讲回报,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的。拼教育没有错,但是要想想砸钱学习的目的,就像很多从小没什么艺术天赋的孩子花了大量时间金钱在弹琴画画这种特长上,学的无比痛苦,这些未来又能给他带来什么呢?

作为一个普通人,教育投入金钱和时间之后的目的就是高薪,拿不到就是投资失败,你的投资就变成了消费。

不管是上培训班还是出国,为了什么?目的导向性才是根本。否则就是转移财富,骗你来读书交学费和其他消费的。

很多中产没有资本家的命,染上了资本家的病,送孩子出国,动不动把提升孩子的“眼界”“格局”“人脉”挂嘴边,自己也不过刚刚跨越中产,哪来的什么人脉?人脉是建立在大家都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的。

造成的结果是,穷人家的孩子打小就知道要出头唯有靠自己,富二代也知道自己的未来不用愁。越是中等水平的家庭,越不甘愿普通,仰望着高等,在教育砸下大量的投资,拼了命的硬着头皮上。

一个人的选择,忽略了对历史的行程的研究,注定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八十年代的说法是,做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那时候没人觉得读书有用,做个体户致富才是正路。接近九十年代,一批大学生填补了文革以后的太祖带走一帮老兄弟留下的空缺,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千禧年以后,通讯,互联网,金融行业又有一批高学历人才完成了阶级跨越,这是历史进程造就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原来领导岗位上的人被打倒,改革开放,社会大发展,行业爆炸性增长,岗位需求激增。

成长于这个年代的人,无论是成功如王石马云李彦宏,还是没那么成功的你们的当科长,处长的父母,他们用自己过去三十年的经历,深信不疑的告诉你,只要敢闯敢干,遍地都是机会,人人都能完成阶级跃迁,如果你没做到,一定是你不努力,不优秀。即使他们是生活在小城市,他们还是会用自己小时候从农村,通过读书,走向了小城市,最后在小城市立足的过往告诉你,完全没问题。涉世未深的你,在步入社会前一直都会这么认为,觉得好好读书,留在大城市,拿到中产阶级的收入是理所当然的,每一个人通过奋斗都能达到。

在北京的时候,认识个小妹妹,出生在中国的五六线小城,考了生物学博士,父母都是公务员,对她寄予了厚望,按照他们那个年代标准,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了,考上顶级大学基本上就是钦定中央部委了,博士在北京体面的安个家那不是轻而易举嘛,可现实击碎了一切,想在北京安家?除了户籍,首先考验的是你的家庭支付能力,后面她的父母开始问天问大地,这个社会怎么了。

天赋本身具有随机性,不是努力上培训班就能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家长努力提高家庭的提前占位能力,而大多数家长都搞错了方向。

随着社会进入中低速增长(稳态社会),全社会能提供的机会越来越少,发生在70,80后身上的教育投资带来阶级跃升的概率会大大降低,通过对子女寄予厚望,高投入拼娃,期待其在未来20年后3%增速的平稳社会翻身,不是超级牛娃,机会基本不大。

上一代父母的问题是,条件喜欢和艰苦的比,成就喜欢和牛逼的比,孩子的生活轨迹还得和周围人一样,别人都25岁结婚,你也得25岁赶紧结婚。

到了这一代,过往经历给他们树立的是,只有教育的军备竞赛才能让孩子走向越阶之路,这也是他们之前走过的路。殊不知,大环境已经开始变了,这些人用自己大半辈子奋斗历程所建立的深信不疑的奋斗哲学已经作废了。

有句话说的非常好,“在过去这种理念指导下求学,走上社会的85-95年龄段的子女们,都终将在人生二十多岁的年纪上经历一次深夜怀疑人生式的痛哭。”

中产最大的焦虑就是想再进一步,变成上等人,可头等舱哪有那么多位置,上不去又担心掉下去,所以每天很焦虑,相当于在墙上画了个小怪兽,把自己吓个半死。毕竟富人财富可以继承,但中产这个身份没法继承,能拼的就只有教育,所以拼命在教育上较劲。

只会低头奋斗,不会抬头看路,对转变视而不见,是血拼教育中产的最大特点。就像每轮金融危机都会挤掉很多奋进的中产,中产又变成下层的轮回一样,时代变迁,教育的军备竞赛里,他们花的最终也依然是无用功。不过优点也有,坠落那部分人最终会将知识、文化和失效的经验带回到下层,几次以后,整个国家的素质都会提高。

血酬定律很多人听过,人生想过的轻松,也是靠代际血酬的,父辈流过的血,就是你能享的福。说到家庭背景和占位,很多人就对二代三代忿忿不平,人家二代,三代的父祖,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你的父祖在种地或者做工,人家早就把位置占好了,君子之泽,五代而斩,这就是应该属于人家的,如果你想改变,就要从自己学会占位开始。

03

从孩子的角度,如果说一定需要培养什么,那么最需要改变的是孩子的习惯。

最后坠落底层的孩子,最惨的并不是笨,是从小就懒,爱玩,除了学习啥都爱。

自制力强,能抑制当下的享受需求,守纪律,勤奋,善于学习,这些是上等人的标志。多数熊孩子都是有人骂,有人宠,却没有正确的约束和处罚。

熊家长只会提要求,自己也很迷茫,完全不知道怎么管理和引导,最后带出来的熊孩子不但短暂的青春岁月面目可憎,中年甚至老年会变得更不可爱。

别指望阅历和知识能改变一个人,实际上一些特性,只会随着年岁渐长,越来越浓,而且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多数人是当不好爹妈的,孩子小时候吧,因为他们多数二十多岁就开始不学习不读书了,知识结构,审美水平都和新一代小朋友不同,多数家长不能靠知识和威严管束孩子,只能完全依靠武力,这时候孩子不服气,家长气的要死。

倒是成年了,尤其中年以后,孩子可能反而觉得你的话有道理了,因为多数孩子根本没办法突破固有的阶层,你中年以后那些人生体会,正好他们用上了,然后一代代循环。

看过《血色浪漫》嘛,最喜欢的一部年代剧,大院子弟和胡同青年的碰撞,这是胡同青年李奎勇的感慨。

改变本身需要来自家长,自己多多努力,而不是逼迫孩子。漫威迷对两个角色应该很熟悉,一个是钢铁侠,一个是绿巨人,钢铁侠能打,靠的是全身的高科技装备,绿巨人牛逼,靠的是变身成怪物。

漫威也因此有了句谚语,“富人靠装备,穷人靠变异”。这句话用在拼娃身上也同样适用。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变慢,整个社会能提供的机会(也就是坑位)变少,已经是必然。文凭在海量供给,单纯同质化的教育军备竞赛用处又能有多大呢?

未来拼娃本身拼的是中产家长“定义坑位标准”,“把子女按照坑位标准来塑造”的能力,未来你自己占据优势地位的能力,和社会关系的支持。

所以拼娃的正确姿势是自己要多努力。

如果你不能提供合适的坑位标准支持,只能寄希望于变异!寄希望于你的孩子出生就是就是天生牛娃。

对于超级牛娃来说,除了条件差的话,努力过程会艰难一点,其他一切都不是事儿。

本文由友果分享提供。友果培优,复旦名师执教,小学/初中/高中。联系电话/微信:17751295132